7月15至16日,由陕西省林草局组织的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在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利举行。我校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委员、校九三学社支社副主委宋立军教授作为地质研究方面的唯一专家,应邀出席此次活动,为与会人员讲解地质科普知识,获得广泛好评。
宋立军教授在活动中讲解了处于秦岭微陆块核心部位保护区的地质特征。他谈到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的交汇处,也是秦岭古陆核地质祖脉发育部位,其内太古界高级变质岩(佛坪群、龙草坪群片麻岩、麻粒岩等)发育,周缘被上覆为中元古界长角坝岩群和上古生界变质沉积盖层发育,局部被中生代侵入岩切割、包围。其中包括太古界片麻岩和中生界花岗闪长岩岩体。前者主要由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称之为龙草坪片麻岩套;后者主要由中性闪长岩、酸性花岗岩组成,称之为龙草坪岩体,其形成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时期。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从而造成太古界龙草坪群、岩体暴露地表,发展为目前的自然面貌。位于自然教育活动路线上的太古界(45-25亿年)片麻岩发育,中生界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岩体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堆积形成了位于绿色秦岭各山脊处黄色龙脉——风化土壤层,由于土壤中的石英颗粒较多,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为秦岭植物生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这些土壤通过河流的搬运形成的泥沙也为下游河湖地带“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佛坪县境内,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约20公里,总面积13534公顷,该保护区是大熊猫、金丝猴、豹、羚牛等近30种野生动物分布、栖息、繁殖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有高等植物1569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连香树以及水青树等13种。